手机版学校入驻客服中心网站导航

欢迎来到河南音飞艺术培训中心!

咨询热线

声乐专业中基础常识:歌剧《卡门》

来源:河南音飞艺术培训中心    时间:2016/9/1 18:01:37

1.《卡门》诞生之大背景:


  《卡门》诞生的时候,法国的歌剧界有三种重要的力量:大歌剧、抒情歌剧与轻歌剧。它们都影响了《卡门》,但比才的歌剧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,这是《卡门》之独特性的基础。彼时大歌剧已经走向衰落,但它的影响力实在太大,比才也不能幸免。作曲家在《卡门》中设计了一些开阔、热烈的场景,以第四幕为主,幕也相似。通过壮观的“群众规模”,手法巧妙的合唱编排,比才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中的人群。


  他撇去了大歌剧中的某些浮夸,在那种愉悦人心的合唱中提炼出真实:幕的空间始终很开阔,走马灯式的人物,一群一群的流动着,效果并非嘈杂,而是逼真。大规模的群众演员,穿插着各种道具,鲜花、扇子,还有马匹。第四幕中人群的舞台效果,形形色色,一队队斗牛士,骑马之人,盛装的主人公,还有众多穿着漂亮的妇女。这一切伴随着迷人的合唱,使第四幕前半段的感官享受到达顶点,没有任何廉价的成分,而是真正的辉煌,或听或看,总不失去新鲜感。


  19世纪中后期正是轻歌剧的全盛时代,这种歌剧追求诙谐的方式有时让人哑然,比才仍从中获得了一些帮助。《卡门》中的不少段落充满了谐趣,作曲家并不介意荒诞无稽的手笔,轻歌剧向他提供了灵感,效果确实有趣:一方面比才从来没有滥用笑料,使之低俗化;另一方面,荒诞的意趣充分融入戏剧之中。笑声还未止息,已刺入阴郁的命运,此时的笑料并非点缀,而是冲突的另一面。弗拉丝基塔、梅塞黛丝与卡门用纸牌占卜的三重唱就是范例。


  抒情歌剧是在喜歌剧的影响之下出现的,它也被称为“半性格歌剧”,即有着悲剧和喜剧的中间性质。抒情歌剧主要选择了感人的爱情题材;既不同于大歌剧的辉煌,也不同于轻歌剧的谐谑与荒诞,抒情歌剧的音乐往往是朴素而优雅的,戏剧的发展也常会让位于优美的歌唱。


  《卡门》有时被认定为抒情歌剧中比较特别的一部,就当时法国的歌剧体裁而言,这种判断也是比较准确的(至少从喜剧与悲剧的中间性质看来是如此)。但归根到底,《卡门》之独特性还是与“抒情歌剧”存在出入。如果将它与抒情歌剧的代表作,如古诺的歌剧相比,会发现它们的艺术取向有根本的不同。旋律优美,使人难忘,细腻的歌唱刻画人物,有时却凌驾于戏剧之上,古诺的杰作表现出这样的特点;反观《卡门》,它或许是不乏琅琅上口之旋律的歌剧,但优美仅是其中的一面。令人难忘的旋律层出不穷,比才却不容许音乐拖延戏剧的发展。正相反,在各样美妙的旋律中引发戏剧冲突是他热衷的事,这些冲突或大或小,有的诙谐,有的致命,比才始终追求一种尖锐感。当然这部分很重要,需要单列一项来说明。比才欣赏古诺的作品,抒情歌剧也为他提供了重要的土壤(至少是参考),但《卡门》依旧是难以归类的杰作。


  2.《卡门》于时代风格的冲突


  《卡门》了新的时代,简而言之,它是真实主义歌剧伟大的先行者,一座里程碑,无法替代,亦无法超越。诚然,真实主义歌剧的萌发已经有过预兆,如威尔第的《茶花女》就是一部伟大的“现代戏”,将视角对准了当代的现实生活。可是对后来的真实主义歌剧来说,《茶花女》这样的作品仅是预言,《卡门》才真正堪称鼻祖。客观地描述现实生活,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角,刻画那种环境中暴烈的冲突,人与人之间的情欲与憎恨。真实主义歌剧的基本要素在《卡门》中几乎得到了完全的体现,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的配合是如此默契,每一方面又都那么耐人寻味,毫无新风格的“青涩”之味。我们不会忘记,《卡门》问世的时候,普契尼、莱翁卡瓦洛、马斯卡尼还是名副其实的“下一代人”,而普契尼在学生时代就深深爱上了这部作品。


  当时许多人对《卡门》的剧情表现出不满:卡门这个人物应该变得更温柔、更纯洁、更富有幻想性……。这种意见代表了当时人们关于歌剧题材的审美标准,故事内容应该是高贵的,或是指向某些历史事件,或是由一些(比者和烟厂女工)更加卓而不凡的人物来演出;故事空洞一些也无所谓,但需要衬托辉煌的场景(大歌剧),或是音乐与戏剧携手表现爱情的美好与纯真(抒情歌剧)。总之,当时的歌剧审美标准在《卡门》的世界中分崩离析。


  比才不仅选择了真实主义的题材,也采用了标标准准的真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,音乐与戏剧的进行是如此默契,彼此“心领神会”,谁也不会绊住谁。作曲家坚决屏弃为抒发音乐之美而拖慢,甚至中断戏剧发展的做法,独唱、重唱与合唱的设计上诸多新颖的手法都是为了音乐与戏剧的交融,它们必须存在于协调一致的时空(在某些作曲家手中,咏叹调会使戏剧的时间停止)。参考《波希米亚人》的幕,普契尼没有让两位主人公在他们的咏叹调中进入一种封闭的、自我中心的状态,而是仍旧顾及彼此。这被认为是体现“真实的”戏剧性的典范,而这种真实在《卡门》中早已成熟。


  同样真实的还有《卡门》中的合唱部分,作品首演之前,排练合唱费时费力,主要就是因为比才一方面将合唱部分写得相当灵活,且分量十足;另一方面,他又要求合唱团的成员像日常生活中的人群那样,在舞台上自由走动。这种要求与当时的歌剧舞台上,合唱团成员们整齐、简化的动作形成对比。它为演出平添了新的难度,也证明作曲家在整体效果上(兼顾音乐与视觉)同样追求真实的戏剧感。需要指出的是,虽然这种效果是真实主义歌剧作者们的目标,但比才独特的手法应该同后来的“主义”无关,自身的戏剧天赋使他走在时代的前面,或者说独立于时代更为妥当(我们在莫扎特身上也能看到这种情况)。郑州音飞艺术培训中心

联系方式

该校与培训指南网暂未合作,平台不保证课程的真实有效性。如有侵权等争议,请及时与培训指南网联系处理。

  • QQ咨询:赵老师
  • QQ号码:1835908939

常见问题

没有想要的答案?马上提问

电脑版|手机版

版权所有: 郑州天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